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堂 | 孙云晓:为孩子种下“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

2017-06-15 王晓霞 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14lzo0a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孙云晓教授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他那些闪烁着理性光芒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宣言,对我国家庭教育和父母理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了解他的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的世界;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李希贵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儿童立场,让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多少课堂生机盎然。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Q

中国网: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委员也提出,家长要持证上岗。您在出版《五元家教法》时就提出来了家长要持证上岗。当时为什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孙云晓

我曾在主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二十余年间,接触大量的父母朋友,深切地感觉到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父母。我的一篇文章引发中国教育大讨论,就是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

 

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分析得也很透彻。我们看到大量出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父母。很多父母来找我们说孩子这个问题,那个毛病。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更多的是父母问题。

 

两会的代表委员曾经提出来父母拿上岗执照,我认为是很好的建议,应该成为一种国家行动。


孙云晓教授谈孩子的主动性和自制力


Q

中国网:关于家长持证上岗,目前实施起来还有一定难度?

 

孙云晓

要让这变成一种国家行为,但是国家行为并不等于法律。你要是不拿上岗执照就不能生孩子,不能那样。这是一种倡导、支持、帮助。对孩子的责任和爱心就体现在良好的教育上。

Q

中国网:您觉得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孙云晓

家庭教育从法律上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它没有经费和队伍的保障。应该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系的重要部分。

 

另外,高校开家庭教育课的很少,做研究的也很少。所以家庭教育出现了不科学,甚至商业化的现象。好多企业看到办家庭教育可以挣钱,就特别热心地做了很多。

 

我们现在好多学校重视家校合作,要把父母变成老师的助教,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家庭围着学校转。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家校合作的方向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而不是让家庭变成学校。



Q

中国网:《五元家教法》提到了现代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谐的关系等多元的教育理念体系。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是这五元呢?

 

孙云晓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父母需要上岗执照,这是对的。父母靠什么教育好孩子,是靠高学历,高收入,还是高地位?都不是,决定父母能不能把孩子教育好的关键是他的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有三个要素。第一,现代的教育理念;第二,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第三,教育能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构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质。这三个有点笼统。我们和专家经过论证发现,有五个元素构成父母的教育素质,即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就为父母持证上岗提供了框架。


Q

中国网:书中有两个例子,不论高学历的家长还是低学历的家长,如果他们具备父母的教育素养,是完全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孙云晓

这个事情是非常典型的。你看为什么好多出了问题的孩子,包括被判刑的孩子,他们父母都是高学历,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多工人和农民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讲演时,讲的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却教会他做人,这给莫言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母亲就是高素质的母亲。


Q

中国网: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孩子。您认为什么样的爱是真爱呢?

 

孙云晓

尊重儿童权利。好多父母说,我所以这么做都因为我爱你。但他忽视了一条,爱一个人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

 

很多年前,我有幸采访过著名作家冰心,她被认为是母爱专家。她说,有些母爱是不健康的。比方说小皇帝的出现,就是溺爱独生子女,这并不是真爱。溺爱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它不但是不尊重,更是一种暴力和剥夺行为。

 

孩子一岁就可以开始学着自己吃饭,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这就叫尊重儿童的权利,给他成长空间,解放他的双手。你发现,孩子一旦能够自主,就会变得自信和快乐。一切都得依赖父母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要经受特别多的痛苦和折磨的。所以你说这是真爱吗?

 

真爱就一定教孩子学会做人,一定要放手,一定要尊重儿童的权利。所以我觉得需要改变的就是父母。


Q

中国网:您觉得怎么样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

 

孙云晓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父母首先要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规律和发展任务。比方说他在婴儿期,你得给他陪伴,大量的陪伴。孩子在十二岁之前,特别是六岁前,能不能和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情感,对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至关重要。

 

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尊重。孩子进入青春期,需要独立了,但是父母不相信孩子,他能自觉吗?孩子上了大学甚至成人就业,大人还包办过问,干的事太多,就带来悲剧。

 

教育家陈鹤琴很早就说过这个观点,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


中国网教育频道新媒体主编王晓霞


Q

中国网:您的书中提到自由和规则,您觉得二者如何平衡?

 

孙云晓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陈会昌跟踪研究一群孩子二十年,他说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两颗种子,六个字:主动性、自制力。这两颗种子决定了一个孩子人格是否健康,发展是否理想。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这两颗种子就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所谓主动性就是有兴趣、有爱好、有追求、有梦想,敢于积极探索。自制力是一种有规则、有底线,遵纪守法,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在人的自由发展当中一定有自制力在起作用。反过来,一个人为什么自制?跟主动性有关系。

 

我认为人的主动性或者自由为自制提供了动力,这是延迟满足训练的一个发现。大家都觉得孩子做到自制有多难。其实当孩子心中有目标的时候,就最有可能做到自制。延迟满足为什么震惊世界呢?研究发现,能够为了更好的结果而克制自己的人发展得越来越好。一个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会很糟糕。

 

三四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等到十五分钟后再吃棉花糖,因为规则规定,你要能等到十五分钟以后会给你第二颗棉花糖。因此说这种自由也好,主动性也好,可以为自制提供动力。

 

孩子为什么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克制,就是他心中有美好的目标。他说我是一个好孩子,我好好学习,将来有美好的未来,他现在得管住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做人的主人状态,不是奴隶状态。是自觉自愿的,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所以父母的教育意识,就在于你怎么能够在孩子心里播下“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让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和谐。


Q

中国网:您提出每个孩子都有天赋特长,是区别于他人的。家长如何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齐大辉

不能简单地攀比,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蠢材就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作为父母,要发现认识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看看你孩子的潜能特点是什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八个以上的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

 

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厌恶而拒绝孩子,排斥孩子,一定要给他创造条件,发现孩子对某个方面特别感兴趣,适合跑的就让他跑,适合跳的就让他跳,适合唱的就让他唱。这样,人才可以将潜能变为现实,这是一种最大的可能性。


Q

中国网:著名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改变自己,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孙云晓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最后发现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我们发现,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太肤浅了,总觉得孩子上名校就叫健康发展,并没有想到孩子适合不适合。家长不要把一些世俗的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也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父母需要改变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够改变孩子。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什么,是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你发现你改变了,孩子就改变了。



Q

中国网:您的《五元家教法》中提到了健康心理,家长的心理会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这一点,家长应该怎么做?

 

孙云晓

当孩子考试失败了,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失败了,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这说明父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那么什么是健康心理呢?首先他认为孩子的任何一种特点都是正常的。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一种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只要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就是教育的高境界。

 

北京有一个妈妈,她的孩子觉得学习枯燥,初中快读不下来了,后来上了中专,结果中专也不想读了,一定要退学。妈妈说你既然不想读就不读了,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后来这孩子自学网络技术,跟外国青少年交流,英语也很好,居然考上了微软的认证专家,而且是亚洲地区第一个年轻的认证专家。

 

我想这个妈妈就属于很健康的心理,她觉得我的孩子可能不适合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了。中专读不下来,自学计算机和英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也很好吗!现在最大的悲剧就是按照刻板的模式,必须出国留学,必须进名校。导致孩子压力很大,这跟父母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关系。


Q

中国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多重压力下,很多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引导孩子。那么父母应该具备什么样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呢?

 

孙云晓

我认为现在有点本末倒置。父母觉得我学会指导孩子学习,就是好父母。未必是这样。好的父母首先是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充满魅力。陶行知说,“有好的生活,才有好的教育”。所以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有一个朋友全家有一个庞大的研学旅行计划,要走遍全国,而且是有设计路线的。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家的两个小学生出去旅行最喜欢的第一站是去博物馆。他们进了博物馆,就拿到了打开城市秘密的钥匙。这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

 

他们用大量时间带着两个孩子去旅行,让孩子从小学会探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如果双休日长假窝在家里睡懒觉,上网啊,看电视、打麻将。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孩子的生命就没有动力,视野就非常闭塞,甚至趣味很低下。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个可怕的倾向,叫做反生活教育。好像我们的孩子可以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好多父母常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我把它理解成反生活教育的宣言,一个悲剧的宣言。



Q

中国网:2010年,网络上“父母皆祸害”成为焦点话题。一些孩子声讨父母对自己童年的一些伤害,可以说代沟随处可见。您觉得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孙云晓

我也注意到“父母皆祸害”在网上这么一个组织,它们的出现是教育失败的结果。教育失败种下了一颗颗恶果。当这个孩子有能力表达的时候,他们纷纷站出来控诉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对错误教育的控诉。

 

如果父母获得了上岗执照,有了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绝对不可能认为父母是祸害。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可以说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是一种尊重的、理解的、信任的、帮助的相互学习,还是一种专制的、冷漠的关系,就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发现,民主权威型的家庭孩子成长的最健康,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型,父母对孩子既理解、尊重又严格要求,这叫民主权威型,这就是最好的关系,这样的孩子成材率最高,我们的父母既然我们这么爱孩子,就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Q

中国网:现在很多父母望子成龙,一味地重视功利性成绩的培养,却忽略了孩子做人,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等教育理念。我也想提醒父母们,我们在刷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不要一味地采用拿来主义,而是要懂得什么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践行和提升家庭素养。


6月1日至21日,中国网教育频道《伴读》栏目将陪伴大家一起阅读孙云晓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每晚五点半,我们不见不散!


记者: 王晓霞

编辑:祝颖丽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采访编辑而成,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名人堂 | 对话美国大山一家:隔代教育观念冲突,要把握爱的“界限”

名人堂 | 对话著名演员田少军:用静听呼吸般的方式教授每个孩子

名人堂 | 对话王文湛:权威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名人堂 | 对话齐大辉: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因为成“人”不“成熟”

名人堂 | 对话朱永新:和美好相遇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视频专访)

霞客 | 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要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设计课程

霞客 | 对话孙云晓:80后家长更尊重孩子,是中国一代父母的觉醒

霞客 |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要让孩子理解学科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

霞客 | 积极心理学者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